嬰兒大便辨識卡



嬰兒大便卡的歷史沿革:
  • 2002年- 北、中部地區部份醫院實施大便卡篩檢
  • 2003年- 北、中、南、東部地區部份醫院實施大便卡篩檢
  • 2004年- 實施全國性大便卡篩檢,並回收先推廣地區之卡片
  • 2005年- 積極推動將大便卡加入疾病管制局預防注射系統
  • 2006年- 大便卡成功於疾管局預防注射系統
  • 2007年- 積極推動更多醫療院所入以大便卡預注系統執行篩檢
  • 2008年- 將原本6色嬰兒大便卡增加為9色嬰兒大便卡
  • 2009年- 建立直接與總膽紅素微量檢測法
  • 2010年- 北、中部地區部分醫院實施直接與總膽紅素微量檢測
  • 2011年- 積極向全國推動直接與總膽紅素微量檢測

認識嬰兒大便卡

親愛的家長暨醫護同仁們:
台灣嬰兒膽道閉鎖發生率約萬分之二,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確實有較高的發生率。有鑑於此,國民健康局自2002年起推行『嬰兒大便卡』,目的即在於使膽道閉鎖兒能透過大便顏色比對,及早被發現以及接受葛西手術治療。 

我們已於2008年將兒童健康手冊的『嬰兒大便卡』從原本6色改為9色。新的嬰兒大便顏色辨識中,不正常的顏色共有6色,編號為1~6號;正常顏色為7~9號。我們希望在增加不正常的大便顏色辨識後,醫護人員、家長能更清楚區分嬰兒大便顏色是否異常。

除了重視嬰兒大便顏色,也要請您特別留意嬰兒的黃疸問題。新生兒黃疸在我國嬰兒相當常見,在出生滿兩週後,大部分新生兒黃疸已消退;假若新生兒出現持續延長的黃疸,其中部分嬰兒可能患有膽汁滯留症/膽道閉鎖,切勿以為均是哺餵母乳造成的黃疸,讓病患失去治療最佳時機。 

請大家在新生兒滿30天大時按時帶他們去施打B型肝炎疫苗時,記得請醫護人員做大便顏色篩檢評估,才能及早發現肝膽疾病兒童,使他們得以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