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辨識卡」篩肝病 13國仿效台灣


【2014/10/14 中央社】

先天膽道閉鎖孩子,大便顏色不一樣,政府推動「大便辨識卡」篩檢10年,病童存活率增3成,吸引13國仿效台灣經驗,減少病童肝硬化。

衛生福利部2004年將大便辨識卡放入兒童健康手冊內,方便父母、保母比對新生兒大便顏色,2006年建立世界第1個全國性膽道閉鎖篩檢通報機制,鼓勵醫療院所醫護人員在嬰兒滿30天就診時,詢問父母並比對嬰兒大便顏色。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出,大便辨識卡共9色,當寶寶持續黃疸、大便呈淡黃色或灰白色,或比對大便辨識卡為1至6號的不正常顏色,或顏色介於正常與不正常之間,可能有膽道閉鎖,目前每年約提供2000次諮詢服務。

台灣每年近20萬名新生兒,約有30到40人先天膽道閉鎖,膽汁滯留損壞肝臟,容易造成肝硬化,若不治療,往往活不過2年。這10年,大便辨識卡篩檢及確診325個膽道閉鎖,並接受「葛西氏手術」。

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張美惠引用某醫學中心統計,1976至2000年未施行大便辨識卡篩檢前,膽道閉鎖兒於出生60天內接受葛西氏手術的比率為35.6%;2004年全面推動篩檢後,自2004年至2013年,這項手術比率提升至65.8%。

另外,長期追蹤2008年接受以大便辨識卡檢出膽道閉鎖症個案,5年原肝(未換肝)存活率,更由實施篩檢前(1999-2000年)的37.5%,提升至到實施後(2002-2005年)的64.3%,此外,5年總存活率,更從55.7% 提升至89.3%。

此項成果獲刊於世界肝臟學排名第一的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撰文肯定,衛福部陸續接獲英國、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瑞士、荷蘭、阿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以色列及墨西哥等13國要求授權引用或臨床研究大便辨識卡。

值得一提的是,發明「葛西氏手術」的日本,直到兩年前才將大便辨識卡放進母子手術,這是遠嫁日本的台灣吳姓女子的兒子因膽道閉鎖而換肝,聯絡日本病友媽媽及醫師的推廣結果,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還收到吳女的感謝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