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 倪衍玄 醫師 / 第14屆 工研院院士
曾任:臺大醫學院院長。現任: 臺大醫療體系管理發展中心主任暨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小兒科特聘教授
「最好的醫生,就是讓研究的病絕跡,讓自己失業。」倪衍玄董事長以近40載醫者職涯精神,推動著全民健康!
小兒科是照顧0到18歲的小孩。目前出生率低、孩子生的少的情形,短期內無法逆轉下,如何讓孩子出生後獲得良好的照顧,預防保健必須要做得好,以小兒科醫師觀點,終極目標是「全台的小朋友都不要生病」。「讓肝癌從國病變成罕病,這是當醫師的最大成就。」這在醫界前輩們,不眠不休努力的成果,就是最好的典範,更是最高的境界。
以台灣肝炎來說,自1984年,在政府和醫界專家推動下,為高危險群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期望從出生便阻斷B肝病毒,這項持續至今達40年長期追蹤的調查,不僅寫下世界紀錄,追蹤至今40歲以下的B肝帶原率已降低至0.5%,可以說當時推動疫苗注射,扭轉了臺灣所有小孩的命運,這個劃時代的成果,能讓國際驚豔並群起效法,能了解疫苗成效,意義非常重大。
另一方面,長期調查也有助找出B肝帶原率「清零」的關鍵,除了為新生兒注射疫苗外,還要阻斷母子傳染。2018年,針對高病毒量的B肝帶原孕婦,健保從第三孕期起開始給付抗B肝病毒藥物,從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預防,又進一步降低B肝帶原率,期望未來讓B肝病毒完全絕跡。
因應大環境改變目前小孩肥胖問題日漸嚴重,秉持著基金會成立初衷守護兒童健康,兒童脂肪肝的預防保健將是未來積極實行的方向,另腸道菌和胖瘦息息相關,也是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因素,若腸道擁有健康的菌種與大腦等全身器官、組織的健康,息息相關,像是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心臟動脈硬化,或是兒童的自閉症等,可能都與腸道細菌有關。所以如何幫助從兒童期開始建立維護好腸道健康,也將是本會推動預防保健的一大課題。
